作为国内涉足新能源的国企,同时也是债券违约国企,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保定天威)的重整计划在于本月初召开的债权人会议上遭到否决,债权人并不满意其共计92亿元的普通债权,以30%的清偿率在8年内偿清的结果。 一个多月前,另一光伏巨头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江西赛维)由于重整计划两次均未获得债权人的通过表决,法院强制裁定批准了其旗下三家子公司以14.57%的整体清偿率,偿还合计271.2亿元债权的重整计划。 在中国光伏行业的名片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下称无锡尚德)也以破产重整收官后两年,保定天威和江西赛维也重蹈覆辙,分别于14年和15年申请破产。 为何三大巨头捱过了行业的“寒冬期”,却在“暖春”倒下? “它们的问题都是在‘寒冬期’产生的。应收账款、资产负债率越堆越高,最终的破产是延后了几年,但问题在12年暴露了。”申万宏源电力设备研究员韩启明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08-12年,光伏行业分别因畸形的多晶硅市场价格、过度扩张带来的产能过剩以及国外的“双反”,历经了两次“寒冬”。自12年底开始,到今年的“6˙30”抢装潮,随着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和国际贸易环境的缓和,光伏行业“暖意渐近”。 三大巨头对光伏行业上游硅料项目的过度投资,和为打造垂直一体化的全产业链的盲目扩张,使得行业的回暖也无法挽救它们。 05年,欧洲各国政府加大了光伏补贴力度,刺激了市场需求。中国政府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为光伏行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年,无锡尚德在海外的成功上市正式开启了中国光伏行业的海外之旅。 于05年在纽交所挂牌的无锡尚德,成为在纽交所上市的中国民企,创始人施正荣身价暴涨至14亿美元,06年随着涨至40美元的股价进一步暴增至23亿美元,成为当年的中国首富。这一消息无疑是国内光伏行业最猛烈的助长剂。 无锡尚德成立于01年,主要以电池片和组件制造为主。据国际光伏行业权威杂志《PHOTONInternational》的统计,无锡尚德04年的产量位居全球光伏行业第十,是当时中国的光伏企业。 从05年开始的两年内,先后有10家中国光伏企业成功在海外上市。天合光能有限公司、英利集团、天威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阿特斯阳光电力有限公司等均在美国上市。 05年成立的江西赛维主要生产太阳能多晶硅铸锭及多晶硅片,07年在纽交所上市并融资4.7亿美元,成为中国企业史上在美国单一发行规模一次的IPO。赛维LDK当年的多晶硅片产能4兆瓦,销售收入40亿元,成为亚洲的太阳能硅片生产商,也是全球的独立硅片供应商。 05-06年的光伏产业究竟有多火,从涉足光伏及新能源领域的国企的诞生可窥一斑。国企保定天威前身为始建于1958年的保定变压器厂,主营输变电设备制造。00年,天威集团创立西藏华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涉足光伏产业,并于05年提出了输变电产业战略和新能源战略并进的“双主业”战略。 据中国行业研究网数据,05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量为139兆瓦,06年猛增至400兆瓦,07年产量首次达到1088兆瓦,超过日本和欧洲成为世界太阳能电池的大生产国;中国的光伏组件产量同比增长138%,为1717兆瓦,也跃居世界。 在此期间,中国光伏产业每年以逾一倍的速度增长,逐渐将多晶硅的价格推向400美元-500美元/千克的水平。 多晶硅是制造太阳能电池板的重要原材料,通过对工业硅进行提纯而得,同时也是光伏发电产业链中技术壁垒、投资额、建设期最长的一环,该环节利润空间约占整个产业链的60%。 石英石是制作工业硅的主原料。中国石英石储量十分丰富,但因缺乏核心的多晶硅提纯技术,国外厂家的垄断造成了国内的原料主要依赖于进口。 “拥硅为王,达产成金”成为彼时行业内的金科玉律,在这样的背景下,硅料项目的投资一时蔚然成风。 “(那时)大家都受困于硅料不足,而硅料的利润非常高,市场也非常好,(似乎)谁不投谁有问题。”中国能源经济研究院首席光伏研究员、光伏研究中心主任红炜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08年突袭的金融危机为“过热”的光伏产业浇了一盆冷水,400美元/千克的多晶硅价格暴跌至80美元/千克,在硅料项目投入重金的光伏企业受到重挫,业界普遍看淡未来前景,光伏行业开始正式步入个“寒冬期”。 10年初随着海外市场复苏,多晶硅价格重拾回升态势,光伏产业链上的几乎所有产品都呈供不应求的态势。处于“寒冬期”的国内光伏企业产能萎缩,不足以满足市场需求,由此掀起了产能的扩张狂潮,一直持续到11年上半年,并带来了产能过剩。 12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仲裁中国产光伏电池组件产品的倾销和补贴成立,并征收高额的反倾销和反补贴税,光伏行业自此正式步入第二个“寒冬期”。 11年全球光伏总安装量为27GW,当年国内已量产、在建的光伏产能却达到了50GW。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数据,11年统计的光伏企业数量为262家,12年降至112家,超出一半企业退出了光伏行业。 无锡尚德、江西赛维、保定天威三大巨头的破产,都与激进的上游硅料投资决策有着直接关系。 一开始定位于上游多晶硅生产的江西赛维,于08年启动了马洪和下村硅料厂的建设。总计2.2万吨年产能,是全球单体规模的硅料生产基地,实际投资1亿元,大部分来自于银行贷款。 “赛维破产的关键原因之一,是将1亿元全部砸进了马洪硅料。尽管当时国开行给出了优惠政策,但市场利率很高,1亿元的负债加上每年的融资成本,特别是后来硅料从供不应求到供大于求,价格暴跌。”红炜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11年6月,江西赛维以硅料业务为注与三家投资机构签署了“对赌协议”。后者共出资2.4亿美元支持前者的硅料及化学品业务发展,江西赛维必须保证10年、11年每年内部回报率至少23%,除非其硅料业务于11年在香港分拆上市,上述三家投资机构可将每股可换股债券以1:1兑换为普通股,折合为江西赛维硅料业务18.46%股权。
|